“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初秋新至,季节用无声的清凉抹去我们心头的焦躁。一切都刚刚好,是时候再吃一顿阔别已久的热气腾腾的火锅了。一提到吃火锅,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底捞。海底捞凭借其 “变态服务”,已经开出了1298家分店。它的巨大成功引来了业内外人士争相模仿、学习。作为律师,我们不仅要“吃”好海底捞,更要“吃”透海底捞。
麻辣火锅这种餐食,红彤彤的一锅红油,无论是涮牛羊肉还是新鲜蔬菜,吃起来就是“麻、辣、爽”。但是通常三口以后,味蕾开始麻木,吃哪家都觉得口味差不太多。为了能抓住回头客,海底捞的服务员们逐渐创造出这些耳熟能详的服务:等位区提供饮料、小吃、免费美甲,给单身顾客放玩偶做伴,给孕妇、小朋友、寿星送礼物,店长开车送客赶火车,服务员去家里陪伴生病阿姨等。海底捞真正做到了“微笑循环”:经理对员工笑、员工对客户笑、客户对品牌笑。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挑选适合的员工。餐厅服务员是非常辛苦的工种,前厅后厨跑来跑去经常磨破鞋,没有一股子吃苦的劲头是做不了的。海底捞于是就专门招聘那些来自农村的、文化水平并不太高,渴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年轻人。
其次,雇佣员工的心,而不是双手。公司会帮员工租用体面的楼房宿舍,专门请阿姨照顾起居生活,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活得有尊严;公司会定期邀请优秀员工的家人来城市,了解孩子工作、生活的情况;每到过年过节,门店经理也会带队到员工老家看望老人。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个温馨的场景,常常会伴随着员工及家人感动的泪水,进而激发出员工发自内心的归属感。此外,海底捞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从基础的文化课到现代化职业技能培训。即便将来员工离开了海底捞,这些技能在身,也能在城市中生存。正是海底捞牢牢抓住了员工的心,员工才用心发明出那么多极致的服务。
最后,适当的激励机制。大家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员有很大的决策权,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决定退菜、打折甚至免单。这给了员工主人翁的归属感。此外服务员的待遇是计件工资,算法甚至细化到刷一个碗多少钱,避免了个别员工偷懒占便宜。同时,海底捞鼓励店长培养徒弟开店,店长在徒弟新店中的提成比例甚至比自己的店还高。海底捞通过这些方法,激励老员工把学到的经验传承给新人。
那么我们律师、律所能从海底捞的经验中学到什么?我个人理解有三点:
第一,用心服务客户。我们律师服务客户的目标,不仅仅是“买我服务”,还要“传我美名”。客户带着良好的服务体验感满意而归,必然会在公司内、朋友圈里传播我们的名声,进而带给我们衍生业务的机会。孔子说“亲近远来”,我们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客户的口碑。
第二,将心比心,关注青年律师发展。律师工作压力大,加班多,并不是人人都能受了这份苦。首先我们要选择愿意和律所并肩成长且艰苦奋斗的青年人。律所和团队管理者需深刻理解任正非说的“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理念。其次,也要像海底捞那样在生活上、专业上给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建立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避免实习律师学成之后随即离职的恶性循环。此外要注意对高年级律师放权,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最大程度上降低内部沟通成本。
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落到“实”处。所内、团队内部还要创设适合的绩效、互助、绑定等利益分配机制,以便培养良好的互助气氛,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这样不仅能避免年轻人“打工人”的负面心态,赋予员工主人公意识,还能避免“集体主义大锅饭”的不公。
在其他行业被验证有效的方式,拿来用就是了。因为人心都是一样的。说了这么多,是时候再去吃一顿不一样的海底捞了。
吴迪
法学博士
上海办公室
高级合伙人
专长领域:金融;公司商事;证券及资本市场
邮箱:harry.wu@sgla.com
曾获上海市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律师”、陆家嘴金融城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特别声明
本文为第八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律师”组织方约稿,系作者基于自身理解和观察,就青年律师成长和律所发展模式所撰写的随想感悟。本文仅供交流,不代表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立场,如引发任何法律事宜,与事务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