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44字 | 推荐阅读时间4mins
文 | 体育产业法律实务研发中心-肖理、刘剑
前言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未涉及体育保险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发布的若干文件中提到体育保险。例如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46号文)中提出“鼓励保险行业围绕体育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2022年《2022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要点》提出“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
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在立法层面强调了体育保险的重要性。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做好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和运动伤害风险防控”;第九十条规定“ 国家鼓励建立健全运动员伤残保险、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和场所责任保险制度。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应当和参与者协商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应当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者应当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和场所责任保险。” 此次把体育保险相关内容写进新修订体育法里不管对于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从业相关人员来说都意义重大,对学校体育活动风险防范、运动员权益保护、大型赛事活动举办和高危险性体育活动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体育产业法律实务研发中心肖理律师团队为您解读以下两个体育保险案例。
案例一
一、案件概要
2021年8月份,小明(化名)参加校外跆拳道培训时在实战过程中受伤,导致左手小指骨折,医疗费总额4325元。
二、处理结果
家长本以为孩子购买的学平险可以报销,但保险公司以校外培训课不在学平险赔付范围内,以及跆拳道运动属于高风险运动同样不在赔付范围内为由拒绝赔付。无奈之下家长为了减少损失向场馆索要赔偿,场馆觉得实战过程中出现意外在所难免,自己并未有太多责任,但家长不依不饶,最终场馆也为了品牌声誉,与家长达成和解,双方各承担医药费的50%。
三、法律评析
随着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的校外培训班,但是体育运动都存在风险,尤其像轮滑,跆拳道,滑冰,滑雪这种高风险运动,有些家长觉得有了学平险就万事大吉,但有些学平险仅承保校内的意外事故,另外即使家长购买商业保险也要看清是否可以承保专项的体育运动及高风险体育运动,而案件中的培训机构也因为保险意识疏忽未购买场馆公责险,最终导致家长索要赔偿时没有保险作为保障,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场馆,都要提前购买专业的体育类保险,解决我们因体育培训风险产生的后顾之忧。
案例二
一、案件概要
2021年10月份,张杨(化名)参加社区组织的足球比赛,比赛过程中在与对方发生碰撞时倒地,后经医院诊断,左腿韧带断裂加半月板损伤,整体医疗费用总花销38957元,同时张杨因养伤导致半个月无法正常工作,张杨将赛事组织者告上法庭,索要医疗38957元+误工费8423元+营养费20000元+精神损失费5000元,合计72380元。
二、处理结果
由于赛事组织者赛前为每一位选手购买了运动意外险,医疗保额2万元,100免赔100%报销,所以经过核算,张杨索要的医疗费最终通过运动意外险赔付了26532元。同时在最终法院的判决中,认定组织者所选定的比赛场地条件不能满足足球比赛要求(社区内一块几乎无草的土地),张杨在落地时支撑脚没有得到缓冲导致受伤,故组织者将承担全部责任,但组织方在这次比赛中未购买组织方责任险,最终法院判决组织方赔付张杨剩余医疗费用12425元+误工费3200元(有判定标准,社保证明,工资证明)+营养费5600元+精神损失费2000元,合计23225元。
三、法律评析
作为赛事组织方,一定要做好赛前所有风险的预估,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部署,同时要购买专业的体育保险,虽然案件中赛事方买了意外险,但对于组织者来说还要购买组织方责任险,目前大多赛事都有购买选手意外险的意识,觉得买了意外险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案件中告诉我们,意外险只能赔付医疗费用,一旦伤者索要误工费且此次受伤确实存在组织方工作疏忽的地方,那么意外险将无法赔付,需要一份组织方责任险来降低风险,所以对于赛事组织者来说,办赛前一定要找专门的体育保险机构了解赛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购买专业的体育保险产品。
综上可以发现,体育风险多元化趋势,体育保险涉及到多维度:项目维度(项目风险差异)、空间维度(场内场外)、主体维度(风险主体不确定)、年龄维度(男女老少层次多)、时间维度(意外产生突发性)、伤情维度(无数种受伤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所以新修订《体育法》首次把体育保险写入法律中对体育产业风险管理分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作者简介 -
肖理-合伙人
擅长领域:
娱乐与体育,公司商事,争议解决
Mail:
li.xiao@sgla.com
刘剑-律师
擅长领域:
娱乐与体育,公司商事,婚姻家事与私人财富
Mail:
jian.liu@sgla.com
往期文章回顾:
特别声明
“中联成都”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文章的任何内容,请联系公众号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中联成都”及作者姓名。未经本所书面同意,也不得转载或使用文章中包含的任何图片或影像。如您有意就相关主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