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联动态
SGLA LAW FIRM
观点 | ESG法律研究(一):ESG与中国ESG法律概述
中联上海 | 2024-03-12

观点 | ESG法律研究(一):ESG与中国ESG法律概述


图片


摘要

近年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即ESG,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企业开展ESG建设更是成为一种新潮流,甚至在部分国家或地区ESG已经转变为企业应当履行的法律责任。本系列ESG法律研究将围绕ESG的历史沿革、中国ESG法律与合规的发展、ESG的法律内涵与现实意义、ESG报告撰写、中国双碳建设等问题,与读者就ESG相关问题进行分享,以期能为企业后续开展ESG法律合规建设提供帮助。

一、ESG的前世今生


1. ESG的起源与发展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利润,不论是股东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判断,还是投资人等第三方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以财务因素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法虽然存在差异,但所规范与规定的内容也都离不开“利”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仅以财务因素作为评判企业标准的弊端逐渐显现,企业或股东为追求财务回报的最大化,可能会采取超标排污、强迫劳动、偷税漏税、侵害小股东权益等不道德甚至违规违法手段,从而给企业自身甚至环境、社会发展造成伤害。

 

有鉴于此,1920年左右,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理念开始出现,即企业不应仅关注利润,还应当肩负社会责任。CSR最初的出现更多带有道德甚至是宗教色彩,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逐渐转变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即企业应当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纳入其整体经营管理框架中。2004年,联合国发布“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概念,ESG概念的提出可视为CSR的进阶,是CSR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外部因素的变化逐渐形成的。[1]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认为所谓ESG,就是要求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赚取利润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2]。


2. ESG在中国的发展与趋势

ESG虽然在中国并没有经历百年历程,但同样遵循了从CSR到ESG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ESG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概念后,中国开始提出并尝试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具体体现有: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以上规范和文件主要聚焦于企业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等问题,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中我国主要从上市公司入手,开始推广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CSR)。

 

第二个阶段,是在2016年至2020年左右,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具体体现有: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逐渐出现ESG评级产品和绿色金融产品。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后的第八章内容为“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其中第87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提升经营业绩、保障股东利益的同时,应当在社区福利、救灾助困、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阶段中,不论使用的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亦或是“可持续发展”等,其内涵已经与现在人们所称的ESG几乎无异。

 

第三个阶段,是2020年至今,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为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如此,2021年起,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或机构陆续发布若干与ESG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要求。可以说,目前我国ESG的发展状况为,以“双碳”目标为国家战略,聚焦于低碳转型议题,同资本市场结合紧密,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重视。[3]


二、E——环境因素的内涵、影响与中国法体现


1. ESG中环境因素(E)的内涵与对企业的影响

ESG中的环境因素,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关注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环境因素包含气候变化、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空气污染、浪费、循环经济等议题。环境因素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气候变化为主的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

 

首先,企业的行为会影响环境。例如,某化工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而不遵循废水处理与排污规范,那么其所在的地区必然发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次,环境问题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因为环境恶化,可能导致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例如,许多互联网企业目前不得不选择去成本更高、人才稀缺的欠发达中部地区建造机房。这是因为成本较低、人才聚集的沿海发达地区受海平面升高、海啸飓风等环境问题影响,已经不再适宜作为抗灾害性较低的机房设施建设区;2)为应对环境问题,政府必定会出台各类限制污染或环境友好的政策,这些政府干预行为同样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以汽车行业为例,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新能源技术的鼓励与扶持,许多车企都已经来到了自身发展的十字路口。

 

最后,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包括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海洋经济等在内的新赛道孕育而生,这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多选择。


2. 中国法律对ESG环境因素(E)的规制

我国暂时没有专门针对ESG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但是,经过多年的法治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性法律,包括国家层面80多部法律、120多个部门规章、1000多个标准规范和众多地方规章规范在内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总体监督、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环境保护框架体系[4],该体系可以视为ESG环境因素在中国法下的具体体现。

 

除上述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公众健康等传统环境法律法规外,随着“双碳”目标的设立,与“双碳”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法律对ESG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我国“双碳”法律机制的内容,我们将在本系列文章《ESG法律研究(三):ESG与中国“双碳”战略》中与读者单独分享。


三、S—社会因素的内涵、影响与中国法体现


1. ESG下社会因素(S)的内涵与对企业的影响

ESG中的社会因素,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关注全球化、城市化、人工智能、贫富差距、人口结构、生命健康等社会趋势,并积极通过自身行为对社会变化产生正面影响。


企业对社会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内部相关利益者的影响与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所谓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主要议题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者权益保护、安全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所谓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主要议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公益捐赠、社会投资等。社会因素之所以受到关注除了基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外,客观上也会促进企业正向发展。


一方面,社会趋势的变化本身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风向标,关注并投身社会变化趋势可以帮助企业更好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例如,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的当下,对于手机生产商来说,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适时适当开拓“老人机”市场可能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


另一方面,关注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权益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来说同样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例如,企业实施最低薪资标准,为员工创造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将更有可能留住人才或激发员工工作效率。再如,企业充分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既有利于减少集体诉讼等系统性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 中国法律对ESG社会因素(S)的规制

我们国家暂时没有专门针对ESG社会因素的法律法规。但是针对ESG下社会因素关注的绝大部分议题都已经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例如,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系统,并拥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再如,消费者保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标准、政策等都早已形成。最后,针对新兴科技与市场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陆续出台与完善。除此以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针对ESG社会因素,我们国家还特别提出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等议题,鼓励企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议,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四、G—治理因素的内涵、影响与中国法体现


1. ESG下治理因素(G)的内涵与对企业的影响

ESG中的治理因素,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关注自身组织架构、治理模式、风控机制等运营情况,以确保公司的生产经营始终处于相对健康、良性的状态。ESG下与治理有关的议题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股东权益、高管薪酬、廉洁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合规经营等。


ESG下与治理因素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公司治理混乱的企业往往自身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其经营难以持久,更难以对社会与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相反,积极健康的治理模式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对环境、社会因素产生正面影响。例如,不进行高管薪酬设计的企业,往往在无法留住人才与高薪养庸两个困境之间来回挣扎,而合理的高管薪酬架构既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也能激励高管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才干与潜能。再如,积极开展廉洁建设,打击内部腐败、舞弊行为,既有利于企业减少法律风险与降低内部损失。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腐败、舞弊员工的惩治也是对其他正直员工工作环境和权益的保护,对ESG中社会因素亦有积极影响。


2. 中国法律对ESG治理因素(G)的规制

我们国家暂时没有专门针对ESG治理因素的法律法规。但是针对ESG下治理因素关注的部分议题已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例如,组织架构、股东权益、信息披露等议题相关内容均被《公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内容所涵盖。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公司治理的问题更多停留在划定红线层面,不会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模式方式进行过多要求或规制,因此,ESG下治理因素所提倡的议题,更多是有待于企业自发开展。例如,廉洁建设议题下,不论是《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刑法》,仅规定了禁止企业或企业员工开展的腐败、舞弊或利益冲突行为,但并未规定企业如何去构建廉洁体系,如何通过建立良好的廉洁制度以预防或处理相关事件。因此,我们认为,ESG治理因素的实现除了依据法律要求外,还需要企业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ESG对于企业的现实意义


1.    对于生产经营的现实意义。对于企业,ESG的兴起本质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仅关注财务因素,而是需要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四大能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决策力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才有可能带领企业在未来应对复杂且不确定的环境变化、社会趋势与治理要求。


2.    对于参与商业活动的现实意义。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除自身生产经营外,还需要参与诸如贷款、融资、上市、国际贸易等丰富的商业活动,而ESG的兴起与发展将对企业的商业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银行、股民等市场参与者将ESG作为评价一家企业发展好坏的参考标准,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可能直接影响其是否可以获得融资、贷款或顺利上市等。


3.    法律意义。随着ESG的不断发展,ESG已经逐渐从最初的呼吁、倡议,逐渐转变为评价标准,甚至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法律责任。在中国,ESG同样存在由非强制性倡议转向强制性要求的趋势。在将来,企业如果不遵循ESG要求,企业或企业高管可能均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事实上,如前文所述,尽管我国暂时没有专门针对ESG的法律法规,但ESG所蕴含的大部分议题已经被各领域的法律法规所覆盖。我们相信,随着ESG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合法合规要求会更多、更高,监管机构的相关执法活动也会更加严格与频发。


结语


ES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尽管有人对ESG的热度持谨慎态度,但我们认为,不论“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还是“ESG”都只是一个名称,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议题与提出的要求已然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鸵鸟心态可以帮助企业回避ESG,但无法让企业逃避责任,特别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企业与其徘徊、焦虑,不如积极拥抱投身已经来临的ESG时代。


注释引用

[1] 李诗、黄世忠:《从CSR到ESG的演进—— 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载《财务研究》,2022年第4期。


[2] 同上注。


[3] Hongtao Shen a, Honghui Lin a, Wenqi Han b, Huiying Wu c. ESG in China: A review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avenue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ume 16, Issue 4, December 2023.


[4] 徐向东:《项目ESG法律框架之初析》,载新基建投融圈公众号。


杨瑾煜舟


图片

合伙人   


专业领域:合规与政府监管;争议解决;刑事与合规。

社会兼职: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邮箱:allen.yang@sgla.com



姜丹


图片

律师      


专业领域:争议解决;合规与政府监管;科技、媒体与通信。

邮箱:danae.jiang@sgla.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