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联动态
SGLA LAW FIRM
你好,中联 | 人在中联郑州 执业在第七年
| 2024-05-13


郑州律师,应该可以看作是广大中国律师的一个缩影。


这里有中国最传统的乡土人情,也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这里有法治创新的前沿成果,也有过一例例让人扼腕的司法无奈;这里有一万七千多名执业律师,其庞大的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6位,却分享着,也竞争着全国第16位GDP体量衍生出来的法律服务市场……

图片

我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怀着对朦胧远方的憧憬,多年来辗转各地,最后在2018年来到郑州。这里距老家原阳县城仅1个小时车程,但对我仍然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城市。那时我刚执业,还没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坦白说,北方城市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就业环境相应也不规范,律师就业普遍更多是传统熟人引荐的“师父带徒弟”,否则就是“自然生长”或者“自生自灭”。我身边就有好多新人律师到律所后要坐好几个月的“冷板凳”,直到有一天哪一个老律师找你帮个小忙,做个小事儿,逐渐觉得你还靠谱,才会慢慢有事儿做起来。这样的状况真实体验起来,是很让人焦虑的,特别是对初来乍到,对这个城市、这个行业还没有任何认知,更缺乏信心的人。我那时还没有过多的办案经验,虽然向来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比较自信,甚至以依仗“经验”办案为耻,但奈何形势比人强,并且强太多。这个工作,当事人也好,同事也罢,就是看重经验,甚至看重年长者。那段举步维艰的日子,我多次想换别的工作,也还继续像大学时候那样尝试去兼职做家教,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看身边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整体放缓,以及大量从业人员涌入律师行业,新人律师的就业环境似乎比当年更难。好的一面是,律师就业相比以前应该规范很多了,至少就目之所及的中联郑州而言,自成立之初对年轻人就以诚相待。而我,虽然也算刚刚站住了脚,并未有太多余力,所能做的也只有对身边的同事们多一些热忱和关心,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图片

我从执业之初就听说律师行业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行业,不仅是律师在不同律所之间的流转,更多是指每年都有大量的从业人员流入这个行业,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员流出。从2016年到律所实习到现在,虽然还没有“七年之痒”,但是觉得自己日渐变成一个“熟练工”,不曾探索、接触的领域渐少,欣喜、新奇也渐少。这应该也不是坏事,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后,满腔热血终会平静下来,驱动着自己砥砺前行的,除了养家糊口外,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深处道德的要求、对同事信任的不愿辜负,对客户的责任——请谅解我还不敢笃定地谈自己对法律的信念。然而自己又总向往着未知的领域,仰望着更高处的阳光。法律工作的门类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也很多,但精力有限,接触也更有限,只能在做好手头工作的时候,多为将来做一些准备,即便用不上,也聊以安慰自己对未知、更高处阳光的向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业还能容纳多少人,还能容纳我们每一个人多久,甚至不知道以后行业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有很多领域,譬如欧美发达国家擅长的领域,如专利,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业态里会有长足的发展吗?深入持续的开放、一带一路,对我们将来具体的工作,又有什么样的启迪和指引呢?哪怕是脱掉 “孔乙己的长衫”,下沉市场,又要我们怎样做呢?我将来会不会成为让自己满意的独立的律师呢,我的未来又在哪里?我都不清楚,我想对每一个人的情况来说,答案也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两年互联网营销在律师行业的兴起,更让我这个“老古董”像雾里看花,不知所以。不仅如此,我还一直觉得自己孤僻紧张有余,交流活泼不足,其实并不太适合这个需要“能来事儿”的工作。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脾性,在34岁的年龄应该也不太可行。这类问题对我,对很多律师而言,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都没有明确、具体的答案,我想也不会有。想来想去,最后能告诉自己的,就是一方面做好眼前、手头的事情,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与自己“部分和解”,不做过多无用的焦虑;再就是,更多地与中联郑州一起成长,与有趣、有意义的人碰撞,携行。我想上面的问题,应该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再前行!不管结果怎样,至少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图片
图片


邢昆朋律师

执业领域

房地产与建设工程,公司治理与股权投资,海事海商与保险

邮箱

kunpeng.xing

@sg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