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联动态
SGLA LAW FIRM
中联青律界 | 陈胜强:拆解300+知产案里的认知鸿沟
武汉办公室 | 2025-07-11

2016年某个深夜,大学宿舍的屏幕微光映着陈胜强专注的脸。手指在剪辑软件上翻飞,这是他的“副业”,一名追逐早期流量红利的剪辑博主。当“人生第一桶金”500元落袋,他尝到探索的甜头,也初识潮汐的无常。彼时,计算机专业的他未曾料到,这份在代码世界之外“折腾”的劲头,会悄然铺垫另一条的路径。“胜强”两字带着父母朴素的期望:“胜过上一辈,强过上一辈。” 父母赋予这承载意义的名字,最终在法理与人情中,找到了沉甸甸的回响。


图片



洞察:穿梭于两种“生态”


2015-2016年,正是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流量价值初显的年代。敏锐嗅到气息的陈胜强,也一头扎了进去,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一名小小的剪辑博主。他赶上了平台的早期红利期,播放量带来了广告分成。尽管这段经历最终因可复制性高、平台规则变化及流量红利消退而未能持续,但它却是一块宝贵的试验田。这种在专业世界之外,对新兴事物保持好奇、勇于尝试并快速适应的特质已然显现。那时的他或许尚未明确最终的职业方向,但一颗不满足于单一领域、渴望探索与跨界的心在校园沃土里蓬勃生长。


图片


理科专业毕业,陈胜强却走进了法院大门,法律行业的魅力逐渐吸引了他。2020年,新冠疫情让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也给了他静心思考的时间,在周遭弥漫着对“稳定”的强烈渴求时,他心底的关于另一种可能的声音却越来越清晰。一份对“主导自己方向”的渴望压过了对未知的忐忑,2022年7月,他正式踏入中联武汉办公室的大门,律师的生涯从一张空白的办公桌开始。


图片
图片


执业后,陈胜强像一名敏锐的观察者,穿梭在互联网新锐与传统企业的法律需求之间。他清晰地触摸到两者的“温差”。互联网企业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他回忆道,“客户常常深夜发来微信,对法律方案的实效性要求极高,恨不得问题‘秒没’。” 他曾为一个紧急合规问题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


深夜,手机屏幕突兀地亮起,常常是客户发来的长串语音或文件。“陈律师,这个合规问题很急,明天就要方案!” 语气焦灼,带着不容置疑的迫切。窗外天色由暗转明又转暗,被时间追着跑的疲惫感像细密的针,扎在紧绷的神经上。然而,当问题最终解决,客户发来一个简单的“搞定!谢谢!”时,那份瞬间的松弛和微小的成就感,又足以抚平所有的紧张与焦虑。相比之下,服务一家老牌制造企业时,他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惯性。“他们的制度延续性很强,有时一项流程的改变,需要协调几代管理者。”他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习惯的力量,像深潭的水,表面平静,深处却有着不易察觉的暗流与阻力。 



深耕:破解知产认知误区


300多件知识产权案件,像300多块拼图,拼凑出公众对“无形财富”认知的巨大鸿沟。一位小餐馆老板,因为觉得网上一张风景图衬他家的招牌菜,便印在了菜单上,直到收到措辞严厉的律师函,才慌了神。面对高昂的索赔,老板搓着粗糙的手,眼神里满是困惑和无助:“陈律师,就一张图……真这么严重?” 朴实的不解和沉重的懊悔像块石头压在陈胜强心上。


“原来这样也算侵权?原来这样也能维权?” 这些反复响起的惊叹,背后是巨大的认知落差。他深知,自己的工作远不止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更在于日复一日地弥合法律专业认知与商业实践、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


价值并非总是与胜诉的判决书等重。那些被专业“看见”的瞬间和被“信任”托付的时刻,有着更沉甸甸的分量。有一次,他为一个争议焦点复杂的案件撰写了详实的代理意见,字斟句酌。几个月后拿到判决书,陈胜强律师惊喜地发现,法官在说理部分几乎原封不动地引用了他的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图片


另一个让他动容的场景是:一个案子一审败诉,当事人情绪低落,但依然选择信任他,委托他继续上诉。经过不懈努力,二审最终改判胜诉。“有时候,案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当事人那句‘陈律师,我相信你’,那份超越胜负的托付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他深有感触地说,对于大多数自然人客户,案件本身的法律复杂度可能有限,此时律师展现的诚恳态度、用心沟通以及提出的靠谱解决方案,往往比辩论技巧更能赢得人心。



选择:始于“魅力”,归于“土壤”


为何是中联?陈胜强眼中泛起温和的笑意:“最初,确实是余凯律师的个人魅力。” 让他扎根的,是这片土壤的温度和养分。“全国体系下的训练班、丰富的知识分享活动、细分的专业委员会,这些都能有力地支撑自身发展。”但真正让他把心落在这里的,是中联为青年律师铺就的成长路径下,那份珍贵的人情味。


图片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案件开庭前夕,他负责的关键证据链梳理遇到瓶颈,思路陷入泥沼。焦虑几乎将他淹没时,团队伙伴们察觉到了他的状态。“哪里卡住了?一起看看!” 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聚拢过来。稿纸上写满思路,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执行力、沟通力、情绪稳定,这些都很重要,”他顿了顿,声音柔和下来,“但那种‘有事真上’的义气、并肩作战的温暖,才是最打动我的。”


图片


面对当前社会热议的“躺平”心态和就业压力,陈胜强坦言,律师这条路,本质上是“个体户”的修行,“99%的律师,最终都要走向独立执业。” 他深知法学毕业生面对初期微薄薪酬时的现实压力,也理解考公考研大军的洪流。“前期熬得住清苦,骨子里有股奋斗劲儿的人,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远。”


图片
图片


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他也注重培养“软技能”。在陈胜强眼中,一名优秀的律师,颇似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需要点七十二变的本事。“脑子转得要快,嘴巴也得跟得上。” 法庭之上,面对瞬息万变的局面,律师必须随机应变迅速调整策略。 “还得有双火眼金睛。” 当事人陈述里可能藏着无心之失或有意隐瞒,合同条款中或许潜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律师需厘清真相的脉络。更重要的是那份“护法”的担当。律师运用专业的“法力”,在规则与博弈的险途中为其保驾护航。这份守护,既需要孙悟空般直面挑战、不惧困难的勇毅,也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时刻提醒着对法律边界的敬畏和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理想:心之所向,是“半自由”的远方


夜色中的黄家湖环线,是陈胜强与自我对话的专属道场。车轮碾过路面,风声灌耳,汗水浸透衣衫,二十公里的机械蹬踏将案牍劳形一点点甩脱。精疲力竭时,内啡肽升腾,心中澄明,身体在疲惫中感受到一种奇异的畅快——那是身体对灵魂的犒赏。“工作的重量,暂时就放下了。”


他向往的“半自由”的工作状态并非懈怠,而是方向清晰后,有选择地接案,有节奏地深耕,在专业精进与心境松弛间寻得平衡。支撑他前行的力量朴素而坚实:法律逻辑的清晰之美,以及运用它真切帮到别人时,心底油然而生的“值得感”。“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困境,然后运用法律这个工具,哪怕只是帮他们推开一扇窗——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温度和人情的味道。” 


回望来路,从剪辑热点的校园博主,到法院执行局里的跨界新人,再到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律师,“胜强”二字的内涵,早已超越简单的超过父辈。它是在时代潮汐与个人抉择的交汇处,一次次锚定方向,以专业为桨,以真诚为帆,驶向那片名为“意义”的广阔水域。车轮不息,心灯长明。


图片

陈胜强律师


专业领域:

争议解决、知识产权、劳动法、公司商事


曾于人民法院执行局、知识产权审判庭工作,参与各类执行案件办理程序,参与办理商标、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技术类合同纠纷等300余件知识产权类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现为多家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等提供法律顾问及企业合规服务,擅长办理民商事合同纠纷、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系列案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