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勇律师常深陷在宽大的老板椅里,板寸头,身材壮实,手里盘玩着一截油光锃亮的实心竹,乍看颇有几分江湖气。然而一开口,却沉稳务实:“打官司?那是下下策。伤筋动骨,赢了也掉层皮。”窗台上,一缸荷花开得清雅,粉紫的花瓣与他粗犷的形象形成有趣反差。他偶尔将鼻烟壶凑近鼻端,让那若有似无的、带着点药感的丁香冷香在呼吸间萦绕一下,仿佛能提神醒脑。“出差几天,花草能闷蔫了。”他嗓门洪亮,“定期清理才活得久,像调解,功夫在事前。”
这种注重实效、追求和谐的思路,并非一蹴而就,源于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身。五年前,他还在高校坐办公室,日子安稳,像学校按部就班的课表。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他便毅然拍桌决定:辞职!年近不惑,一头扎进律师行业,从零开始。
1 “拆”解方程式:从学校到法庭的思维跃迁 “法律?说破天就是管人跟人、人跟社会那点事儿。本质上是一门社会学。”项勇律师呷了一口浓茶,藤茶的苦冽直冲脑门。他办案也带着一股“拆解”的狠劲,如同老钳工拆解精密机器。处理劳动纠纷,他直奔核心:年龄?性别?诉求根源?金额多少?将案件按年龄、性别、案由、金额层层剖析,如同解构一道复杂的方程式。“跟挑这绞股蓝尖子一个理儿,”他捏起一撮翠芽尖,“顶尖货跟下脚料,云泥之别!抠案子就得往骨头缝里钻!” 这种思维在实务中迅速奏效。代理某国企高管被举报案时,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证据,项勇律师团队从结果反推,精准找到关键突破口,锁定六箱材料铁证,最终在长达数年的诉讼拉锯中赢得全胜。结案那夜,他反复摩挲着卷宗的封面,指尖感受着纸张的粗粝,如同盘玩他那串油亮的小金刚菩提,“时间磨出来的东西,骗不了人”。 1 “善和”之道:在诉讼洪流中筑坝 项勇律师更常谈论的不是胜诉率,而是“不诉之赢”。他主导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善和商事调解中心”入驻高新区综治中心。调解员队伍里,一半是像他一样深谙实务的律师,三成是学院派教授。“善和化干戈”——这取自典故的机构名,也呼应着他办公室门口悬挂的那对黄澄澄的天然葫芦。葫芦谐音“福禄”,更寓“悬壶济世”之意。化解纠纷,亦是医治企业内伤。 中联武汉扎根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服务这片创新热土上的高新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就在光谷的心脏地带,呼吸着同样的创新空气。”项勇律师形容这种区位优势如同“近水楼台”。他深知光谷企业的痛点:技术迭代快、融资需求强、知识产权保护压力大。中联武汉长期深耕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领域,处理过大量涉及技术秘密保护、投融资、股权激励、竞业限制等复杂法律问题。他指着窗外写字楼,“理解他们的业务逻辑,才能精准拆解他们的法律难题。” 这种深度融入产业生态的服务模式,让中联武汉在本地高新企业法律圈建立了独特的口碑。 “诉讼是最后一步棋。”他算过一笔账:企业间对簿公堂,即便胜诉也常两败俱伤。有次为北京客户做线上调解,硬磕了六个钟头,两边终于握手签了字。这六小时的高效磋商,远胜旷日持久的官司,关键保住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理念与他养护动植物的心得相通:出差时必叮嘱勿紧闭门窗,“花要活,得透气,案子要‘活’,得留出斡旋的空间”。 1 沉心砺器:在浮华律界做一粒“实心竹” 项勇在武汉律师堆里是条“过江龙”。提起“精英律师”那套,他直撇嘴。“少看点儿电视剧!光鲜不顶用。”他见识多了,“这行里,赢未必靠专业碾压,少部分律师连案情都吃不准。”他服的是真功夫。像那次,为了一个冷门行业的合同问题,他跟一个相熟的朋友在电话里争到后半夜两三点,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翻着砖头厚的专业书和判例,烟灰缸堆成了山。最终硬是将那个犄角旮旯的法律适用问题彻底厘清。天快亮时,对方在电话那头笑骂:“项勇,你就是个法律‘疯子’!” 办公室里陈列的沉甸甸蜜蜡、青幽幽绿松石,都比不上这种“啃下硬骨头”的痛快。 团队清一色90后、95后,扮演着项勇穿越代沟的“领路人”角色。他们拽他去KTV,在炫目的灯光和震耳的节拍中,看他笨拙地学唱新歌;帮他抢购限量潮玩盲盒,拆盒瞬间的惊喜让他重拾童趣。这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氛围,正是他作为律所合伙人底层逻辑的生动体现——“先有律师,再有律所。律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律师服务、赋能。” 他的管理哲学核心,凝结为三个词:尊重、服务、赋能。 尊重是底色。 他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专业方向、工作节奏、个性特点。只要活儿干得漂亮,能为客户解决问题,方式可以千差万别。” 服务是关键。他视律所为律师成长的平台,致力于扫清障碍、提供支持。在中联武汉,这体现为系统化的“青年律师成长计划”:资深律师带教,鼓励参与项目核心环节,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机制,让年轻人有充足的机会实战练兵。 赋能是目标。“看到年轻人因平台赋能快速成长,甚至超越我,那才是律所的成就感。”律所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培养和成就了多少优秀个体,以及这些个体汇聚创造的集体智慧。 这份理念,也延伸至他的教育观。周末厨房里,他常和迷上烘焙的儿子挤在一起,面粉糊脸、奶油沾手也乐在其中。“我跟我小子说,将来乐意烤蛋糕?成!当个正经烘焙师傅挺好。人嘛,走正道,干得痛快就行!”他拿起茶台上的茶漏,清澈茶汤正汩汩滤下,“茶漏貌不惊人,没它,茶汤就浑了。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器。” 1 法律的尽头:案卷之外,烟火人间 晚上开车穿过光谷,看着两边写字楼的灯火,项勇律师知道,那里头有他“修理”过的企业:无人机航道、EPC设计(工程总承包设计),产业园规划……都是他扎进去摸过底的行当。有时他拐个弯,去球场跟已经比他高半头的儿子打一场。冲撞、抢断、投篮,汗珠子砸地上,像又回到当年大学系队横冲直撞的年纪。球场上的较劲和化解,也是他的一种“调解”。 暮色四合,办公室窗台那盆彩色荷花悄然收拢花瓣,如同敛起锋芒的智者。从高校安稳的办公室,一头扎进律师这个行当,项勇律师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距离:让法律有温度,让纠纷有出路。手中那截被摩挲得温润生热、竹纹历历分明的实心竹,隐喻着他心中理想律所的模样:由无数像实心竹般扎实、有韧性的个体紧密凝聚而成,共同撑起一片能遮风挡雨、也能让阳光透进来的空间。 他认准的路,用“善和”的心,搭一座桥,帮企业从冰冷的对抗里走出来,走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还能继续往前走的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