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些年被法考支配的恐惧吗?
是凌晨三点的辗转反侧,
是背不完知识点的“大脑过载”,
还是无数次想“掀桌”又默默扶起来的瞬间?
这次邀请到中联武汉实习律师翟莹莹,
用她真实、幽默又带点“扎心”的分享,
带你重温那段“痛并快乐着”的备考岁月,
她的故事里,或许也有你的影子。
备考困到灵魂出窍,曾经效仿高启强干嚼苦咖啡,酸中带苦,苦中作醒。
(考研前两天)【留心会发现联动彩蛋
】
上学的时候听过中联、得伟、今天、山河等,面试的时候也都去面过,最终选择了来到中联大家庭。
备考时让你最想“掀桌”的科目或知识点是什么?现在考过了,再看它是什么感觉?
最想掀桌的知识点就是有关执行异议方面的程序问题,现在上班了后再回头看发现,实践出真知,再也不弯弯绕绕了。
备考让我从“连体室友”变成了“独行侠”。和闺蜜的出游约定也硬生生被我压缩成了校园一日游。感谢朋友不“杀”之恩!
现在朋友圈都叫你“某律”了吧?第一次被人正式这么称呼时,心里啥感觉?是暗爽还是有点心虚?
最开始叫我翟律的就是所里的前辈,第一次被正式称呼的时候有点惶恐,现在马上执业了,终于敢悄悄回一句:“哎,叫我小翟或者莹莹就行~”(其实暗爽吧
)
考完就报复性熬夜,把备考时欠的夜全补回来!(年轻人就是觉少
)还跟朋友冲去重庆,在火锅和夜景中放飞灵魂。
(考完去滑雪了)
选择来中联实习是因为这里的氛围很吸引我,年轻有活力的氛围,同事也都很友好。
以前看律政剧可能会觉得,哇好帅好飒!现在可能心态更多的会转向对律政剧剧情内容的审判,这合理吗,哈哈?
踏入中联实习/工作后,现实和你在律政剧里看到的精英律师生活,最大的反差是什么?
现实中没有“天选律政人”,并不像电视剧里主角自带的光环天赋异禀,大家都是升级打怪慢慢成长,知识都是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
实习期间,让你最手足无措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实习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律所装修期间,同事们都坐在临时办公室里的办公,迅速拉近了同事们之间的关系。
想象一下,5年后你希望自己在专业领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或者希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称号”?
5年后我希望自己在专业领域能够成为一名客户放心、对手头疼、自己能独当一面的律师。
抛开所有严肃和现实压力,纯粹出于兴趣,你最想接触哪类(哪怕看起来很冷门或不赚钱)的案件?为什么?
如果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我还是很想接触刑事案件的,毕竟民刑两套体系,就像两个平行宇宙,不去探探险多可惜!
如果让你给还在备考的师弟师妹一句最扎心但最实在的建议,会是什么?
客观题考前冲刺别划水,同时兼顾做题,保持题感。主观题考试法条检索别手生。首先要保证法条检索的速度,学会关键词检索。其次是,尽量不要眼高手低,别总觉得“这个我会”,会的知识点也尽量回归法条检查一遍。最后是,学会理解法条并运用法条。
学习、充实、快乐。(简称“累并快乐着”
)
中联武汉的整体工作氛围和文化是怎样的?在中联实习期间,哪些方面的法律技能得到了最显著的提升?
中联武汉整体年轻有活力,文化开放包容,还自带“猫咖属性”,在实习期间,我的法律文书写得越来越溜,人也越来越稳,仿佛悄悄完成了职场进化。
如果有朋友或学弟学妹想申请中联的实习,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中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实习期间也建议多和同事前辈唠唠。
这条路,装满咖啡的苦涩,
和一次次“我到底行不行”
“这题非做不可吗?”的灵魂拷问。
但走过之后才懂,
当初疯狂想掀桌的知识点,
是量身定做的新手村任务;
背到崩溃的法条,
也在实战中自动加载成了肌肉记忆。
成长从不轻易承诺是轻松的,
但每份努力,都作数。
祝每一位还在升级打怪的“未来某律”,
早日拿到心动的offer!
邮箱:yingying.zhai@sg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