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联动态
SGLA LAW FIRM
动态|浦江刑辩夜话(第十三期):共同犯罪案件庭审常见问题及辩护策略
中联上海 | 2025-09-27

2025年9月25日晚,浦江刑辩夜话(第十三期)活动于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刑法委)、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刑诉委)联合主办,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承办,聚焦“共同犯罪案件庭审常见问题及辩护策略”这一专业议题,吸引了百余位律师学者的参与。本次活动通过高水平的思想碰撞与智慧激荡,不仅贯彻了专业、共享的现代法律服务理念,也为推动刑事辩护实务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联上海合伙人李治律师担任本期活动的主持人。


活动正式开始前,作为本期活动的承办方,中联上海执委会主任、刑诉委委员丁俊涛律师向与会嘉宾致欢迎辞。丁律师首先对到场的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丁律师指出得益于律协副会长徐宗新、刑诉委主任王思维、刑法委主任马朗以及两委主任班子其他成员的重视以及律师同仁们的鼎力支持,浦江刑辩夜话活动已经成为上海刑辩圈最具知名度的刑事活动之一。


接着丁律师就刑事律师的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并强调刑事专业技能是核心,鼓励律师同仁继续积极参与类似刑事活动,实现共同提升。


最后,丁律师从中联律所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等层面向与会嘉宾进行了介绍,希望参与者“开心而来,满意而归,不虚此行”,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本期活动分为两个主题:共同犯罪案件的庭审特点和主犯辩护的庭审应对何利用辩护位次和从犯身份实现有效辩护





主题一:共同犯罪案件的庭审特点

和主犯辩护的庭审应对



中联上海刑委会主任、刑诉委委员陈会律师担任这一主题的主讲人,给大家分享了共同犯罪案件的庭审特点和主犯辩护策略。


首先,关于共同犯罪案件的庭审特点。陈律师提出相比单人案件,共同犯罪案件存在庭审流程相对复杂、参与人员多、庭审局面复杂等特点,对主犯辩护人尤其第一被告人辩护人的挑战较大。


其次,陈律师列举了共同犯罪案件辩护的理想状态与现实负面清单。陈律师认为理想的辩护状态是:有组织的犯罪,有组织的辩护。各辩护人在共性问题上、合力辩护、互为补充;个性问题上、各自发力。而现实却常面临群龙无首、主犯辩护整体方向错误、从犯辩护人忽略案件关键共性问题、共同犯罪被不当分案处理等等影响有效辩护的情况。         


针对上述困境,陈会律师重点阐述了主犯辩护人的策略与担当。她强调,第一被告辩护人须明确定位,应具备“守土有责”的使命,抓住“先声夺人”的机会,并掌握“见风使舵”的应变智慧。具体而言,从合力申请召开庭前会议进行协同程序辩护,到法庭发问阶段巧妙处理共性问题避免过早制造内部矛盾,再到举证质证阶段目标明确、抓大放小,主犯辩护人均有机会引导实现合力辩护。陈律师的辩护经验均来源于自己辩护过的实战案例,既分享了微观案例,又提炼了可复制的经验。其分享清晰揭示了,共同犯罪辩护的成功,不仅需要单个律师较强的实战能力,更依赖于同案辩护人之间的协同与专业信任。




与谈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蔡正华


蔡律师指出当前律师行业存在部分法律从业者仅追求“当事人利益最大化”,超越职责边界;充当“第二公诉人”(攻击同案犯以减轻己方当事人罪责);偏向陈述事实(如夸大他人参与度),破坏整体辩护效果的情况,这种“法律工人”的思维,危害很大,也是行业的痛点。


接着蔡律师认为共同犯罪辩护中存在上中下的协同困境:上等局面:主犯律师统筹,从犯律师协同,形成辩护合力(理想状态);中等局面:部分协同,局部冲突(现实常见);下等局面:互相拆台,沦为“零和博弈”(需坚决避免)。


最后,蔡正华律师建议,共同犯罪案件的辩护应树立“整体利益优先”理念,严守辩护伦理边界,不虚构、不攻击、不越位。




与谈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徐琛律师


徐琛律师结合多个案例阐述了共同犯罪案件的辩护策略,提出侦查阶段是打破“囚徒效应”的黄金期。主犯律师可与从犯律师适当沟通,共享信息,避免被告人互相猜忌。


在庭审发问环节:作为全案辩护的“冲锋号”,主犯律师需“火力全开”,承担“龙头老大”职责,开庭前主犯律师更应全面阅卷,掌控辩护方向,通过连环发问揭露证据矛盾。


徐律师还提出,共同犯罪的核心策略是聚焦“犯意”与“角色标签化”,其结合自己亲办案件,分析如何通过对比主从犯的“犯意提起时间”“获利比例”,扭转法官对“主犯必重刑”的刻板认知。


最后,徐琛律师倡导构建“辩护框架共同体”,通过主犯辩护律师引领框架、同案律师协同配合,形成辩护合力,在复杂共同犯罪案件中实现有效辩护。




评议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思维律师


王律师从案件特点与辩护方法两大维度,对共同犯罪办案要点进行了系统归纳。王思维律师指出共同犯罪案件具有程序复杂性、不确定因素多及语言输出效率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此,王律师提出主犯辩护人需注重庭前策略统筹,统一程序性权利主张,避免重复劳动;庭前预设多种辩护方案(如无罪/罪轻/量刑辩护),动态调整;庭前沟通时明确底线(如不放弃无罪辩护);庭审发言需“精准打击”,避免冗长。


最后,王律师呼吁辩护律师应如战场队伍般形成合力,在共同犯罪案件形成平衡个体利益与整体辩护的策略。











主题二:如何利用辩护位次

从犯身份实现有效辩护


主讲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魏艳昭律师


魏律师结合一起非法经营罪的实战案例,首先对从犯情节在刑事辩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强调,尤其是在团伙犯罪案件中可以作为辩护的重要抓手。其次魏律师对司法裁判中比较常见的区分主从犯的标准进行了细化和解释。最后针对复杂案件中的从犯辩护,魏律师提出四个实操策略:一是以案件争议换从犯,对于案件存在的比较大的争议点,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定的妥协策略,以争议焦点换取从犯等减档情节;二是以社会危害争从犯,如案件整体或者被告人自己的社会危害较轻,不予减轻会导致罪刑不相适应,则可以以此争取司法机关认定从犯情节;三是以配合态度拿从犯。在犯罪事实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以侦查中的认罪态度、积极退赔等表现,逐步降低当事人在团伙中的地位作用并争取减档情节;四是用量刑均衡取从犯,部分案件中的不同被告人具有不同的情节,可以此为基础,基于量刑均衡的考虑,为自己的被告人争取从犯情节,以实现全案的从宽处罚。




与谈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郭大威律师


郭律师提出在公诉机关对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未区分主从犯或认定主从犯不当的情况下,可以从被告人是否系犯意发起者、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参与共同犯罪的程度、在共同犯罪中获利多少等方面争取被告人的从犯地位;另外,郭律师提出,辩护人对被告人从犯身份的辩护应当贯穿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全流程;在共同犯罪案件庭审的发问、举证、质证等阶段,辩护人应充分利用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完成从犯身份的有效辩护。




与谈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干事  张柯柯律师


张律师通过两起典型案例分享诉讼可视化的应用价值,同时深入探讨了主从犯认定的关键问题。结合其办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他通过公司架构图提出可以从部门属性、层级架构、薪资组成三个角度论证当事人的从犯身份,进而争取缓刑。在诈骗罪案中,张律师通过人物关系图展示了共同犯罪框架内当事人极低的违法所得占比,有效论证其辅助地位推动主犯改判从犯,重刑大幅减轻的结果。最后张律师指出,可视化能清晰呈现案件事实与层级关系,对扭转案件定性、实现有效辩护的重要策略,具有积极的实践推广价值。




评议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沈宁律师


沈律师高度肯定了嘉宾们的分享。同时沈律师强调辩护人之间应注重“沟通和尊重”,尽早联系协作,形成合力对抗公诉方。他提出“水涨船高”策略,即致力于降低第一被告量刑以带动后续被告人刑期,并警示应避免“打横炮”指责同案犯。最后,沈律师建议非首要被告辩护人应进行“适当补强”,在发表意见时可先行肯定同行,体现尊重、凝聚合力,同时适时调整自己的辩护意见,避免重复与内耗,该建议为复杂案件辩护提供了清晰的策略路径。




特邀飞行嘉宾——浙江高院前资深法官 虞伟华老师


作为特邀嘉宾,虞伟华老师从法官视角给出了辩护启示。虞老师重点阐述了共同犯罪案件辩护中团队的力量,认为辩护人之间及被告人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团结协作至关重要。庭审前,辩护人之间有效的庭前沟通有助于信息互通,制作协同辩护方案,更体现专业性。庭审中的默契配合则能更加突出案件重点,引起法庭充分重视。呼吁律师界应团结起来,共同研究与推动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最后,虞老师提出对于走私、涉税等案件中存在争议的普遍性法律适用难题,呼吁律师界凝聚智慧,共同研究走私、涉税等案件的共性法律适用难题,共同推进法治进步。虞老师从法官视角提供的独到见解,对律师实务工作富有启发性。








总结


总结发言人: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刑法学教研室主任 王恩海教授


王教授总结指出,本次研讨会精准聚焦共同犯罪庭审难点与辩护路径,强调有效辩护需建立在结构化思维之上,核心是平衡“共性”与“个性”,律师应在独立辩护与整体协作间寻求有机统一。


王教授还提出“斗而不破”的原则,主张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时,需保持与同案律师、司法机关的必要沟通及职业尊重,避免内部消耗;鼓励律师打破自我设限,提倡积极主动作为的辩护观念,加强横向协作;王教授特别强调整体辩护思维,建议律师从全案定性切入制定策略,同时杜绝越位成为“第二公诉人”。 指出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背景下,律师更需提升辩护专业性与艺术性。


最后,王教授指出成功的共同犯罪辩护依赖于结构化思维框架,巧妙平衡个体立场与整体策略,艺术化地处理多方关系,从而实现有效辩护。


本次浦江刑辩夜话通过高水平专业交流,为律界同仁提供了共同犯罪案件辩护的实务指引,进一步贯彻了专业、共享的法律服务理念,对推动上海乃至全国刑事辩护实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