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联动态
SGLA LAW FIRM
中联青律界| 项燕:在黄昏启程,于黎明抵达
武汉办公室 | 2025-10-31
图片

点开项燕律师的微信头像,屏幕亮起那张专辑封面——混沌的色彩中包裹着一只快乐的大白鹅。笔者曾循环播放专辑中的《烟花》,旋律在耳际留下了一片潮湿的雾霭。于是,在好友验证通过后,我几乎是带着“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问道:“你很喜欢窦靖童吗?”


图片


片刻,对话框弹出回复,她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问题轻轻推了回来:“你觉得,这是黄昏还是黎明?”这个举动本身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对她认知的入口:她似乎习惯于拆解表象,探寻事物本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采访开始前,项燕律师安静地坐着,仿佛正在后台运行着一套看不见的程序。直到谈起“为什么从材料科学转向法律”时,她眼中闪过一丝极浅的笑意:“律师工作就像为我戴上了一副‘眼镜’,它持续地‘逼迫’我去思考和分析。”


这位本科攻读材料科学的律师,确实带着某种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冷静与准确。但在理性外壳之下,藏着一个对人性与规则同样敏感的灵魂。




1

在冲突中,为退让标价


图片


她的转型不像浪漫的追梦故事,更像一次严谨的实验论证。一次IPO项目的实习,让她体验到非诉律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早九点到夜里不确定几点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活人感的生活。”她意识到自己追求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成为”的过程——成为更稳定、更有力量的人。就像在实验室里调试配方,她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路径,直到找到法律这个最优解。“律师这个职业的成长轨迹,与我对自己品格的期待高度契合。”


这种理性思维在她处理一起公众人物名誉权案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舆论场情绪沸腾,她却像在观察一场化学反应:“公众人物的名誉权边界不是固定值,而是在个案中动态平衡的结果。”她的分析冷静而克制,却精准切中了问题的核心。


处理群体性案件时,她延续了这种思维方式。“群体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有意见领袖、搭便车者,甚至对方派来策反的人。”面对这些充满不安的普通人,她将人际信任构建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如同设计一套反应流程。“打破信息差,建立共同立场,信任才会发生。”她说自己曾经是个“习惯逃避冲突的人”,总是通过退让维持表面和谐。“是律师这个身份教会我,要清醒地为每一次退让标价。


图片




2

从“全力以赴”到“精力善用”


项燕用“全力以赴”定义自己的执业风格。“客户交给我们的,往往是他们人生或事业的关键节点。面对这份托付,全力以赴是唯一的回应。”但她也有过“太用力”的阶段。“刚毕业时特别卷,早九点到凌晨两点是常态,总觉得大家能这样,自己也能坚持。”如今她更相信“精力善用”:“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善用精力,比废寝忘食更重要。


然而,通向“精力善用”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在刚执业、需要完全对自己和客户负责时,项燕经历了一段难熬的适应期。“有一阵子睡不着觉,”她回忆道,“焦虑和责任感像双生暗影。” 将她从这种状态中解救出来的,是她刻意训练的“预期管理”:像过去在实验室推演反应流程一样,她对每个案件预设各种走向与结果。当工作的不确定性被理性的预期所框定,压力便显著减小。她以独立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职业跨越,更是一次内心的淬炼。


她将这份审慎的“预期管理”也应用于生活之中。在频繁的电话面试里,每当对方因她的选择而推测她的人生计划时,她总会温和而坚定地阐明自己的态度。如同在职业中主动寻求“最优解”而非被动接受安排,在人生规划上,她也拒绝让任何外部预期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她而言,无论是法律的边界还是人生的边界,其节奏与方向,都应由自己来定义。


即便是记录个人思绪,她也流露出“完美主义”的惯性,一个记录每日心得的电子记事本,常因她对“输出”的苛求而进展缓慢,就像打开又不舍得关上的文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缝延续到她对案件的把控中,她深信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证据,都可能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




3

理性是一种能力,温柔是一种选择


如果不做律师,项燕可能会是个文艺青年。微信头像的这个细节,像她理性外壳上的一道微小裂缝,透露出内在的丰富性。


图片


她热爱日本动漫,《海贼王》中关于友谊与梦想的主题陪伴她度过整个青春;她也欣赏《逃避可耻但有用》这类日剧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描摹:“它把普通人的挣扎带到了大众面前”。因为这些,她自学日语并通过了N2考试。“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一扇窗,让我窥见另一种文化如何理解人。”


她的业余生活也带着系统化的浪漫。打羽毛球,她请来专业教练“正规学习”;大学期间自编自导的剧本获省级奖项。谈及这些成就,她谦逊地低下头:“或许我是个结果导向的人。”


在职业成长中,项燕律师在中联食光的餐桌上中获得启发:“不要刻意迎合,要考虑自己本质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表达观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她学习心理学、博弈论,不是为了标榜跨界,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在争议中的真实行为。“法律处理的不只是规则,更是人性。不理解人,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图片


采访接近尾声时,项燕谈起她最近在读的《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只是两个女性的故事,那是关于教育、阶层和自我觉醒的深刻描写。”书中的莱农和莉拉在动荡的那不勒斯挣扎求索,而项燕则在材料的分子与法律的条文间,完成了自我的重塑与觉醒。两者轨迹交织,共同诠释着一个主题:在混沌中开辟道路,于规则中寻求力量


她说自己还在“成为”的路上。“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正一步步朝着那个更自信、更坚韧的女性形象迈进。



项燕律师还在中联武汉继续着她的“成为”之路。“这是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地方,合伙人平易近人。”这份支持让她感到自己是被团队托住的。高效的行政支持,让她能全心专注于法律业务本身。“你能感觉到律所的公众号是希望呈现律师作为‘人’的丰富性,而不仅仅是执行者。”她笑着说,这是她少有的、明显带着情绪的表达。


当理性的锋芒与感性的温度在她身上交汇,项燕不再需要刻意区分哪个是真实的自己。那副法律赠予她的“眼镜”,既清晰映照着规则与逻辑,也温柔保留着对人性混沌处的理解与悲悯。也如她将专辑封面留给听者的开放式解读,法律工作或许正像是在混沌中界定光线的过程,在黄昏与黎明之间,寻找那个最公允的刻度。


图片

项燕

中联律师事务所

青年律师


专业领域:商事争议解决

邮箱:yan.xiang@sgla.com